除必要的保护设施和附属设施外,禁止从事与资源保护无关的任何生产建设活动不得随意占用、征用和转让林地。
严格保护长江、黄河天然草原,以甘孜、阿坝为重点区域,对严重退化、沙化草原实行禁牧封育。鼓励成都、广元建设国家低碳示范城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四川省碳中和先行区建设路径。
到2022年,完成25个省级及其他类别的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围绕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布设不少于2600个环境监测点位,初步摸清地下水污染分布及环境风险情况,建立健全全省地下水污染基础数据库及优先管控名录。深化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规划》明确,要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深化工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协同治理PM2.5和臭氧污染,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还老百姓更多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推动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绿色化发展,加快天然气输气管道和储备设施建设。开展气候变化观测和温室气体背景浓度监测,建立气候长序列历史数据库。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完善水、电、气、路等配套基础设施,采用节能照明、节水器具,合理布局建设公共绿地。
针对不同重点流域开展天然生境恢复、生境替代保护、水生植物资源保护、三场保护与修复等工程,改善和修复水生生物生境。近日,四川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到2025年,力争21个市(州) 和 183个县(市、区)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省国控断面水质以Ⅱ类为主,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三峡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三峡集团超一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中,水电装机容量占比近七成。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这也意味着长江流域已成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1月14日从三峡集团了解到:截至1月12日,三峡集团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一亿千瓦,2021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超3400亿千瓦时,可替代标准煤约1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8亿吨。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已向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水电、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
溯长江而上,由三峡集团建设并运营的葛洲坝、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6座电站中,有5座跻身世界前十二大水电站榜单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已向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水电、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
这也意味着长江流域已成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三峡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三峡集团超一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中,水电装机容量占比近七成。溯长江而上,由三峡集团建设并运营的葛洲坝、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6座电站中,有5座跻身世界前十二大水电站榜单。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
专家介绍,能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型。1月14日从三峡集团了解到:截至1月12日,三峡集团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一亿千瓦,2021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超3400亿千瓦时,可替代标准煤约1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8亿吨。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不需要人力参与便会自动再生,是相对于会穷尽的非可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科技冬奥进行时北京冬奥会冰上场馆采用节能型制冷系统、环保型制冷剂,积极推动了国际奥委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据了解,在冰上场馆制冰方案的设计之初,原计划采用R507制冷剂,该制冷剂在当前全球范围内普遍使用,符合《蒙特利尔议定书》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但其GWP值为3985,相对较高。在传统制冷剂选择方面,当前国际相关组织,如美国空调制冷学会(AHRI),确定了现阶段R507所对应的替代制冷剂可为R449A,R449A的GWP值为1282,较比R507降低68%。
其中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使用,率先为世界做出环保和可持续的示范,R449A制冷剂的选择,将使得北京冬奥会成为冬奥会历史上冰上场馆制冷剂GWP(全球变暖潜能)值最低的一届冬奥会。二是传统制冷系统,适合不需要常年制冰的场馆,如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
参与国家速滑馆建设的工程师宋家峰说。为使北京冬奥会的场馆更环保、更具可持续性,在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专家的支持下,北京2022年冬奥会积极研究制冷剂的国际发展趋势和当前实用技术,与国内外制冷行业知名专家多次会商讨论,确认了两种制冷系统可以选择:一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适合常年制冰的场馆,如国家速滑馆等。近日,国际奥委会相关官员对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中的环保选择特别点赞。国家速滑馆制冰技术方案由10多位院士、国内行业协会顶尖专家、建设代表进行反复论证,在与北京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制冰专家的讨论中,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被提出。据宋家峰介绍,北京冬奥会之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从未在大型冰上场馆中使用过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据了解,北京2022年冬奥会新建、改建了7座冰上场馆,共9块冰面,均使用环保型制冷系统和制冷剂,其中5块冰面使用二氧化碳(R744)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4块冰面使用了R449A制冷剂。
经过一系列测试活动、测试赛,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上场馆的优质冰面受到国内外各项目选手们的好评。相比传统制冷方式,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制冰能效提升30%,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均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场馆,并将在2022年冬奥会期间承办冰壶和冰球比赛。二氧化碳制冷产生的余热回收后,可以提供70摄氏度热水用于生活热水和除湿再生等用途。
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天然工质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张信荣认为,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具有安全性高、能耗和运行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且全部热量可回收利用,是冰上场馆能源系统中最有前景的工质之一,可使场馆能源系统冷热一体化高效运行,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制冷行业内专家说,采用R449A制冷剂,是在不影响系统性能和经济可持续性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措施向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的例证。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专家曾说,国家速滑馆使用国际惯用的环保制冰技术就能达到冬奥比赛标准。为响应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3个场馆在对设备供应商、设计工程师和服务提供商进行调研后,选择了R449A制冷剂。但经过18个月摸索,中方团队把历届冬奥会速滑馆制冷系统资料翻了个遍,对世界所有制冷剂优劣特点逐一分析,最终拿出了更先进的制冰技术。二氧化碳制冷剂ODP(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GWP值仅为1,而传统制冷剂的碳排放是等量二氧化碳制冷剂的3985倍。
创新的背后,环保考量是最重要的因素。此外,这7座冰上场馆的冰面还具有环保、可持续性的特点,制冰方案从设计到执行,绿色办奥的理念贯穿始终
北京冬奥组委在国内外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之下,成功将国内外各方对可持续性议题的关注提高到新的层次。根据测算,从2019年6月第一笔绿电交易开始,到北京冬残奥会结束,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场馆绿电预计使用4亿千瓦时,可以减少燃烧12.8万吨的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
同时,北京冬奥组委构建低碳交通体系,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赛时车辆中占比超过八成。绿电也就是绿色电力,指通过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等手段,由可再生能源转化成的电能。
(北京冬奥会)北京冬奥会场馆全部使用绿电 预计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中新社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 陈杭)通过严格实施低碳管理等措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全面实现碳中和。北京冬奥组委当天发布了《可持续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赛前)》(简称报告),总结冬奥筹办中可持续工作的阶段性进展。通过这些措施,北京冬奥会将全面实现碳中和。北京市延庆区区长于波介绍,目前,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216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全部完成,原生树木原地安家,亚高山草甸完美回归,野生动物通道有效建立,赛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这是记者13日从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根据测算,北京冬奥会三个赛区的场馆预计使用绿电4亿千瓦时,可以减少燃烧标准煤1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
根据报告,北京冬奥会严格实施低碳管理,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场馆,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碳补偿渠道,北京和张家口两地政府将林业碳汇捐赠北京冬奥会,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三峡集团也为北京冬奥会赞助了碳中和产品。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称,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了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了一批可持续成果,包括建立可持续性管理体系、打造生态赛区、严格实施低碳管理、促进城市和区域发展与惠及民生改善。建设低碳场馆,所有场馆都达到了绿色建筑标准,4个冰上场馆使用了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建成超过5万平方米的超低能耗示范工程,全面使用低碳能源,赛时全部场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